Site Overlay

技术并不能决定

这篇是为阅读课程《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与基础》所写的读书报告,总体上是承接了一部分上一篇《互联网技术与技术伦理》对哲学的一些思考而写的,其实严格而言(我也在后记中提到了),这篇文章和《论不平等》关联性并不算高,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卢梭的这篇《论不平等》我并没有非常好地理解透彻,因此花了很久才确定了报告的主题,这也可以从报告的文字较为零碎的事实看出,很多的段落是我一时间想到就写下来的(比如说,最后三段是我前几天看《你好世界》后和同学讨论的时候总结的),其实未必切合题目,但是由于自负地感觉写的还行,因此也凌乱地塞在了文章里,不得不说有种那篇《生活在树上》的感觉了。

文章的主题其实和两次的线下课有关,尤其是第二次线下课,也许是经过了一次课程后,同学和助教老师都混的算是熟了,助教老师就说了一些“题外话”的内容,其中就有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一些社会上的偏见。大概是不想让自己的话显得像是有意的逢迎,同时又对自己即时组织语言的水平不够自信,我当时并没有说很多的话(怎么感觉好像更像是刻意迎合了),但是助教老师说的一些现象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的启发,尤其是以我的观察,最近以来网络上愈演愈烈的“二极管思维”不仅发生在人文学科领域的讨论,同样也发生在自然科学和理工科技术领域,就比如我一直比较关注的某科技公司的“国产系统”,很多自称或者确实的理工科人士在讨论中展现出来的科学素养,着实还不如许多我所认识的文科同学,这是令我十分惊讶的一点,也是我以此为主题写下期末报告的主要原因。

当然,网络的利民性带来的网民的发展空间与自我意识的暴涨,是网络上讨论趋于非理性的重要原因,不过我想,这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网络中的阵营划分逐渐朝着非黑即白的形势发展,为什么反智主义借着阵营的对立大行其道,为什么年轻人会在思想上自以为“成熟”(包括我)。对技术的盲目的追求是不是加深了功利主义?单一的理工科教育是不是在无意或有意中遗漏了对知识来源的尊重?我在文章中做了一点点的分析,但我想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它记录下来的原因——也许经过几年再看,我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最后,还有一点有意思的事情,四年前,我本科生涯的第一节课就是在仙II-303教室上的C语言,而如今我本科生涯的最后一节课又回到了同一个教室,这也算是有始有终了吧。当然了,学习这种事情是没有终点的,这些年来,我愈读书便愈会遇到许许多多让我惊讶的闪光的思想火花,我想抓住这些火花,我想我就应该继续不断的读下去,写下去。

让我们继续吧。

玩家

2021年6月24日于江阴

早在《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中,卢梭就尖锐地指出,科学与艺术不仅没有促进道德的进步,反而是导致了道德的堕落,在启蒙运动的高峰时期,众人“高扬理性的旗帜”的背景下,卢梭的观点无疑是对主流思潮的一种大胆挑战,确实,这篇文章激起了轩然大波,也让卢梭名噪一时,但是在科学高歌猛进的时代,在技术进步不断刷新社会存在的时代,这样的声音还是太过于单薄了,以至于在数百年后,我看着卢梭这些掷地有声的文字,他的观点似乎仍没有过时,而且在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中,依旧启发着我如何去正确地看待与使用手中的技术。

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可否认,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物质条件与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被反复强调,尤其是在我国,过去十余年经济的飞速增长,使得技术决定论,尤其是技术乐观主义在社会舆论与人们的日常观念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分量,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平心而论,技术决定论并非完全脱离现实,事实上,技术决定论在近代西方和现阶段我国的建设中,对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前进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技术决定论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然而,随着社会的前进,技术决定论的缺陷终会逐渐暴露出来,起初,这些缺陷还能被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带来的各种红利所掩盖,但随着整个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人们将会逐渐发现,技术决定论并不能像它所许诺的那样,通过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中的各种缺陷与不平等迎刃而解。

这是因为,技术决定论过分强调了技术的自然属性对技术社会属性的决定性作用,过分乐观估计了自然属性对社会属性对正面的推动作用,而没有理解技术的社会属性对技术自然属性的制约与引导,是技术能够不断发展与进步,而不产生灾祸的重要因素。

当今的国内社会,在我看来,恰恰弥漫着一种“技术决定论”的浮躁氛围,这种氛围,不仅在损害社会的公平与平等,也在无形之中伤害着技术本身的发展与前景。

一个显著的表象,就是当前国内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注重理工科而轻视文科的现象。比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是广大学子在求学路上决定前行方向的时候,必然听过的一句话,客观地讲,在经济与社会急需发展的时期,鼓励更多人学习自然科学,投身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是正确的而且历史的做法,但是,这种割裂技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观点,如果长期占据社会的主流声浪,必然会损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损害技术本身。

以社会中的时常出现的反智现象为例吧,这也常常是理工科人士用于攻击文科教育的一点。社会上似乎倾向于认为,接受文科教育的人更容易受到不科学的反智言论的影响,但是根据我平日的观察,尤其是在近年来的我国,反智言论的对理工科学生与从业人员的影响相对于其对文科生的影响,若不是更加严重,也可以认为是几乎相近的。

理工科人士批评文科生容易反智的理由,最常见的是说文科生“缺乏科学精神”,因此在遇到问题时,甚少有使用逻辑分析问题的意识,而往往诉诸于表面的现象与情感。这种想法的问题在于混淆了理工科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因果关系,科学精神并非是投身理工科的赠品,而是进行一切学科的研究,包括理工的研究的必要条件,是在求学与研究的路上逐渐培养的品格。甚至可以说,科学精神本身都不是一个理工科的概念,因此这种判断本身,就是缺乏逻辑,缺乏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反智的判断,也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

所以说我认为,理工科学生在反智道路上的“突飞猛进”,背后的原因正是他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科学精神”已经开始与他们渐行渐远,这既是对文科教育的轻视、对技术中社会的一面的轻视导致的,也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科教育的忽视和学科领域之间的割裂。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我看来,是对技术进步与技术应用的极端功利化追求。必须承认的是,技术追求功利的产出不仅是正当的,而且也对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时至今日,对技术进步的需求已经开始异化为对技术功利结果的唯一追求,技术的研究中出现了对学术权威和学术成果的盲目崇拜,在这样的影响下,技术本身具有的丰富的多个维度被无限压缩,最终就会逐渐变成成王败寇、非黑即白的两极,人们习惯了用成果评价技术、甚至评价人,对一切事物的评价逐渐变得片面而激进。

因此,单一的,片面的理工科教育,导致了理工科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尚能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的评价,但是在自己的领域之外,则迅速跌落到唯结果论的二元思维,而又由于对其他领域评价体系的不了解,自然就会陷入经验主义和从众观念的桎梏,最终导致了反智主义。

以近年来流行在我所熟悉的电子领域的国产化浪潮为例,跟随着各界的倡导,各种国产芯片、国产操作系统、国产软件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的闹剧,不少民众被裹挟在商业营销、民族主义宣传、道德绑架等多个漩涡内,要么根据产品的过往成绩盲目轻信歪曲事实的宣传,在臆想中错误的过度乐观估计了国产产品的技术能力和前景,要么不加分析地听信一些片面的批评,将缺陷无限放大,把国产产品轻易的贬低为买办、套壳或抄袭。在这些反智现象中,理工科生的表现如果说和文科生有什么区别,那就是由于平时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和身为理工科学生的自负,表达的观点相比文科生更加偏激,因而反而与自诩的理智判断相去甚远,对于分析和解决国产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也几乎毫无帮助。

同样的情况最终又反馈到了文理之间的不平等与不平衡上,理工科学生反智地使用一个其实自己已经不再拥有的、实质上属于文科的品格去质疑文科生反智,充分揭示了文理科之间的割裂,更加严重的是,从上面我所述说的国产风波中又可以看出,割裂的已经不止于文科与理工科,理工科的内部也已经产生了很严重的裂隙,这对于各学科之间需要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现状,显然是不利的。

所以,是时候承认了,技术并不能决定一切,不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社会治理中,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更好的技术并不是总能带来更好的世界,有了正确的思想、道德、伦理作为约束与引导,技术不仅可以更好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身。现在的社会,需要重新拾起对文科的基本的理解与尊重,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将技术的发展重新引回正确的轨道,让技术确确实实为人的幸福与发展服务。

最后我想,让我们回到《论不平等》本身,我想谈一谈自己一直以来直到接触这门课程的内心历程。

可能是出于一个“技术党”的情怀与理想,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是技术乐观主义的忠实拥趸,我曾经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有现有的社会上的问题,所有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当物质足够丰富后,一切麻烦都会迎刃而解。但是后来,在读了更多的书,经历了更多的事情后,我逐渐发现,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消灭不平等,不如说,技术的发展本身就在加深不平等,技术的单一发展,在脱离了技术伦理的把控后,会导致技术进步的成果最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强大而邪恶的力量,1984也好,棱镜计划也罢,这些技术的邪恶应用甚至让我一度有些害怕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害怕人类会被自己开发的技术吞没。

也许由于心中观念的转变,我开始思索怎么去驱使技术做出积极的贡献,而非消极的退步,在前几年修读的另一门阅读课程《资本论》的作业中,老师希望我们能够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样子,我在那篇文章里设想了一个完美完善的系统,通过各种约束与奖励消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抹平彼此之间的不平等,然而这个乌托邦毕竟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生产力与技术水平去维持,当时的我用了一种类似《黑客帝国》中母体系统的设想去掩饰这个漏洞,通过设计一个虚拟的世界去凭空创造无尽的资源,以满足这个幻想的可行性。

时至今日,在读过《论不平等》后,我又发现,在这个虚拟的乌托邦中遨游的人,在这些“物质丰富”的世界中借助技术从而平等而美好地生活着的人,真的是自由的吗?我还不能确定地给出一个答案,但我已经更倾向于否定这个系统了。我才读罢一本《论不平等》,不知道卢梭究竟是更加看重人的自由还是人的平等,但是经过这些年来我对自己经历的反思、对他人生活的观察和对书中文字的理解,我想人的自由应该更加重要,自然的人也许是不平等的,但是自然的人一定是自由的,也许正是自由,人类才在广阔而悠远的历史长河上创造了无数的可能性,书写下了那些令我心潮澎湃的文字。

人生来是自由的,为了抵抗人在脱离自然状态后的异化与堕落,为了抵抗随着文明而来的“恶”,人运用理性创造出了制度与系统,来约束人的行为,人们希望系统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整体上的积极的影响,只要能够创造出更事无巨细、更面面俱到、更加无孔不入的规则与系统,就能够抚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然而人毕竟生来就是自由的,人不是天然属于社会的,更不是天然属于系统的,系统越复杂,对人的约束越多,人的自由也在系统的不断完善中损失殆尽。那些能够“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出发”的系统,在消除差异的同时,终有一天会将人打磨成为彼此平等的齿轮。

我想,其实也许人类并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系统,又或者说,如果没有系统,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玩家

2021年6月20日于仙林

参考文献:

[1]   王正平.信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伦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53-60+88.

[2]   严燕超. 卢梭自然状态理论的政治意蕴——从《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到《社会契约论》 [D]; 扬州大学.

[3]   刘禹彤. 卢梭的臆想史学与自然权利——读《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J]. 诗书画, 2016, 000(003): 22-7.

[4]   周琳琳. 卢梭的自然与历史 [D]; 西南政法大学, 2010.

一点感想(这是原报告最后附的学习感想):

严格而言,报告与其说是围绕《论不平等》,倒不如说与《论科学与技术》关系更大,不过一方面卢梭这几篇文章相互关联性很强,共同组成了他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我觉得,与其写一个百分百切题但是自己平时积累不多的题目,不如写点不算太贴切但是确实能写出点自己受到的启发的题目。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花了这么大的篇幅谈片面与反智,但这篇文章的本身也是我个人的、片面的、感性的看法,还是缺乏具体的分析,在这一方面我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还是想感谢一下这门课程,尤其是助教郑博士,两次的线下课对于帮助我去更加详细清楚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以及简单了解西方哲学中对自由与平等的看法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助教老师在课间和同学们的一些讨论带给了我不少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和观点,这篇报告的选题就是受此启发而来。

助教老师曾经问我为什么到了大四还没修完阅读课程,其中的原因是我一直以来都想选一门自己喜欢的课程去参与,现在看来,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谢谢。

2 thoughts on “技术并不能决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